今年3月,阜新市委社會工作部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合作,共同發起“社會工作人才實踐實訓基地”建設,10名博士牽頭組建了博士志愿者服務隊。6月,博士志愿者服務隊組織11名大學生志愿者進駐社區。截至目前,博士志愿者服務隊累計走進社區500余人次,提供志愿服務超240小時;解決居民反映問題30余件,收集整理意見建議15條。
“這幫博士娃兒能整明白咱樓上漏水、樓下違建這些撓頭事兒嗎?”今年3月,當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的博士、碩士志愿者們走進阜新市的社區街巷,不少居民心里直打鼓。社區干部們也有些疑慮:埋首書齋的他們能理清基層治理的千頭萬緒嗎?
由阜新市委社會工作部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共同發起的“社會工作人才實踐實訓基地”建設給出了答案——10名博士牽頭組建了博士志愿者服務隊,帶領大學生深入社區,嘗試用知識力量為基層治理破題。
幾個月過去,當“學院派”的身影融入市井巷陌,碰撞出的火花令人驚喜。
“博士入巷”解民憂
在阜新市細河區玉豐街道春草社區東苑小區,一處由破舊木板圍成的“露天廁所”困擾居民多時,這里臭氣熏天,鄰里糾紛不斷。“老人就圖個方便,社區干部磨破嘴皮子也沒用。”一位居民回憶道。僵局如何打破?
為了切實解決基層治理難題,6月初,博士志愿者服務隊組織11名大學生志愿者進駐玉豐街道的4個社區,春草社區黨委副書記于洋“搶”到了朱飛揚等三人。3位大學生查找法律法規、協調綜合執法部門、聯合社區干部,耐心溝通勸導,沒幾天“露天廁所”就拆了。
愛民社區黨委書記羅雅楠則收獲了另外兩名“智囊”。“他們可不是來‘走過場’的。”羅雅楠說,志愿者們帶著專業問卷、分析模型和案例庫,把社區物業費收繳這個老大難問題從“憑感覺”變成了“靠數據說話”。
“理論落地”促創新
阜新市委社會工作部搭建的校地合作平臺,核心在于推動學術智慧與基層實踐深度融合。
在阜新市委社會工作部的一間會議室里,一場因企業欠繳社保引發的稅費糾紛正在調解,來自該服務隊的4位博士圍坐桌前,面前攤開厚厚的社會保障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政策法規,依據法規精準厘清各方責任,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愛民社區,一個由博士志愿者服務隊領隊、遼工大公法學院副教授榮帥指導的“社區治理新路徑”課題正在試點——社區注冊了“樂居社區服務有限公司”和“一米鄰物業有限公司”,在社區開設“強社企業”便利店,探索用前者的經營收入“反哺”后者,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遼工大公法學院副院長程戀軍,副教授榮帥、崔寧到社區調研時,羅雅楠指著社區便利店的賬本介紹道:“這個月收入剛好夠補上物業費缺口!”
截至目前,便利店銷售額已達11.6萬元,利潤16%,不僅創造了經濟收益,還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更換小區井蓋、購置防汛物資,贏得了居民的廣泛認可。
實踐,為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理論,則為實踐提供了破題“鑰匙”。“企業破產檔案移交混亂導致五年斷繳,這種具體困境課本上很少涉及。必須把鮮活案例融入教學!”程戀軍在參與社保斷繳糾紛調解后,立刻組織教研活動。“以前只在課堂講‘治理現代化’,現在走進社區教會老人用手機辦事,也是真本事!”看著學生整理的“阜政通”政務平臺宣傳文案,公法學院老師馬梓涵在朋友圈感慨道。這種“理論供給+實踐反饋”的協同模式,正成為阜新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有效路徑。
“實踐磨礪”育新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基層的經歷,對年輕的志愿者們而言,更是一場深刻的成長洗禮。
志愿者于樂彤的書桌前堆著半米高的材料,這是她為處理一起居民掉入無蓋窨井的賠償糾紛所做的功課。為厘清責任方,她挨家挨戶尋找井的“主人”,通宵達旦查閱法律條文,最后帶著各方到現場核對,終達成協議。隨后,于樂彤將阜新市依托“阜政通”平臺解決此類治理“堵點”的實踐整理成案例“‘不通則痛’:城市數字化治理如何通”,參加了清華大學中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并角逐第五屆大學生社會保障案例大賽,其成果有望應用于全國公共管理教育與實踐。
在愛民社區服務的志愿者王琳淇,日均步數過萬,運動鞋底都磨開了口。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有精神障礙的獨居老人,“起初以為我們要傷害她,多次把我們拒之門外。后來才知道,她女兒也病了,上月水費還是社區墊付的。”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基層工作沒有標準答案,唯有真心換真心。朱飛揚也在總結中寫道:“以前覺得拆違建就只能強硬執法,現在懂了,得先幫大爺大媽把家里的雜物歸置好,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學生們學會了彎腰傾聽,學會了在看似‘無解’中尋找‘有解’。而回饋他們的是被居民記住的名字和那些緊握過的雙手——這比任何獎杯都珍貴。”榮帥這樣評價隊員們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