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報送的“李某與王某侮辱罪刑事自訴調解案”,成功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這也是全國首個入庫的刑事自訴調解案例。讓我們一起了解案例背后的故事。
到法院尋求幫助
王新(化名)與李薇(化名)曾是戀人關系。分手后,王新將李薇的生活照和聯系方式做成按摩廣告小卡片在社會中傳播。
作為企業高管,工作中的李薇向來從容應對,她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生活會被王新以這種極端的方式攪得天翻地覆。陌生電話的騷擾、熟人異樣的目光、愛人的猜忌,讓李薇的生活陷入無盡困擾。
李薇決定以侮辱罪提起刑事自訴。
2025年4月,李薇來到經開區法院尋求幫助。“他就是想毀了我!”李薇啜泣道,情緒已然難以控制。
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更重要
按照立案登記制要求,在收下材料后,立案庭庭長崔佳帶領立案團隊與刑事審判庭研判案件,初步判斷本案作為刑事案件構成侮辱罪的證據尚不充分,但李薇暫時無法提供其他證據材料。
雖然可通過裁定駁回起訴的方式結案,但法官深知,實質化解矛盾遠比程序性審結一個案件更為重要。
在擁擠的辦公室里,法官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達成共識:“以后可能還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咱們爭取打個樣,為類似的問題解決提供一個模板和借鑒。”
經開區法院立案庭立即啟動“四所一庭”聯合調解機制,聯系屬地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和律師事務所共同參與糾紛化解。
調解當天,人員齊聚,現場氣氛緊張凝重。法官知道,融情于法、于理是破解調解僵局的關鍵,于是在向當事人釋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關于侮辱罪的相關法律條文后,法官又耐心地進行了勸解。
“一旦留下刑事犯罪記錄,你現在的工作肯定不保。”“你想沒想過,要是因為這件事‘進去了’,孩子怎么辦?家里老人怎么辦?”“即使不談法律,這么做到底對不對,你心里應該清楚。”……調解人員言辭間都是真心實意的換位思考與利弊分析。
案例撰寫同樣不輕松
最終,王新承認自己在情感與事業受挫后情緒失控,行為過激,并誠懇道歉。面對昔日戀人真心悔過,李薇的心也軟了下來,選擇諒解,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雙方以民事和解方式徹底解決了這場糾紛,也為這段感情畫上了句號。
調解艱難,案例的撰寫與修改同樣不輕松。案例庫作為面向全國法院提供辦案參考的標尺,入庫案例質量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小到標點符號大到文章架構,每次的審核意見都直擊要害。撰寫團隊反復認真修改,絕不降低報送標準。
最終,經過無數次修改、完善,案例成功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