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我從鐵嶺市委政策研究室來到調兵山市委社會工作部任職。面對一個全新的部門,我常常思考:如何找準定位、開好新局,才能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答案在一次次走基層、聽民聲的過程中,逐漸清晰。
記得第一次去社區調研,社區負責人邊走邊向我“倒苦水”:“孟部長,咱們社區家長里短的矛盾真不少。小兩口為孩子教育吵得四鄰不安,老鄰居為樓道堆放雜物起爭執,調解起來常常力不從心。”正聊著,在單元樓門口擇菜的張大媽湊過來說:“要是能有個地方讓大家學學怎么好好說話、怎么相處,那可真是幫大忙了!”這些樸實的話在我心里漾開了漣漪。我意識到,社會工作部的生命力就藏在“貼近”二字里——貼近民心冷暖,貼近民需急難,貼近民情細微。
頭一個月,我和同事們走訪了全市27個社區和34個村,在黨群服務中心、在五保戶家中、在老黨員的炕頭上,傾聽大家的心聲。陳女士想系統學習傳統文化卻苦無門路;齊女士為和兒子說不上三句話就吵架而默默流淚;隨兒子進城生活的王大爺渴望融入社區、結識鄰居……這些訴求讓我想到之前了解到的“幸福自習室”項目——一個通過定期交流學習,化解家庭矛盾、促進鄰里和諧、提升文化素養的基層治理載體。
說干就干。我先后5次帶隊到鐵嶺市母親教育中心學習經驗,反復推敲實施細節。
找場地同樣不易。有的在頂樓沒電梯,老人上不去;有的位置太偏,居民不愿來。最終我們在宏大社區和紅房社區選定兩處閑置活動室作為試點——采光好、位置便利,居民買菜、接送孩子,順路就能進來坐坐。
組建志愿者隊伍更是費盡周折。起初居民們一聽直擺手:“平時上班帶娃已經腳不沾地,哪有時間搞這些?”我們不氣餒,和社區書記挨家走訪,耐心講解項目的意義。漸漸的,老黨員、老主任、熱心寶媽都被感動了,一支13人的“種子志愿團隊”終于聚齊。
5月27日,紅房社區第七期“幸福自習室”迎來被家庭矛盾困擾的劉姐。她與丈夫常因瑣事激烈爭吵,家里氣氛冰冷。從第七期到第十二期,經過6次學習,劉姐學會了換位思考和有效溝通?!捌鋵嵳l都沒錯,就是說話太沖,不理解對方?!比缃?,她家里爭吵少了、聊天多了。7月14日第十三期活動時,劉姐主動舉手分享:“想日子過得舒坦真不是啥難事,多交流多體諒,生活就暖起來了?!彼脑捲谏鐓^傳開,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詢問:“咱也能去學學嗎?”
目前,“幸福自習室”已開展35期,吸引1000余人次參與,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7起:總吵架的夫妻學會了心平氣和溝通,愛操心的母親找到了愛的邊界,鬧別扭的鄰居解開隔閡……7月11日,項目第二階段正式啟動,來自公安、教育、司法等領域的志愿者用真實案例推動“法理情融合”,為基層治理探索出新路徑。會后,好幾個社區書記來找我:“第三個試點能開在我們這兒嗎?”
從無人看好的“新鮮事物”,到多個社區爭相邀請的“暖心項目”,“幸福自習室”的成長軌跡,正是調兵山市委社會工作部從“新生”到“扎根”的縮影。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新部門還是新項目,只要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就能在基層沃土中扎下深根,讓治理更有溫度、更見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