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點,邊境城市丹東尚未完全蘇醒,貨運司機王師傅已經從物流集散中心裝滿貨物開往外省;正午時分,外賣騎手小李在“小哥食堂”匆匆吃過午餐后,又開始送外賣了。與以往不同,如今王師傅在送貨的同時,還要向外省的人們推薦丹東的特產,而小李在送外賣的時候,則向人們推薦美食,如果發現小區不安全隱患,還要向有關部門報告。
在振安區,像王師傅、小李這樣擁有“雙重”身份的新就業群體已達800余人,振安區打破傳統治理思維,創新實施“雙輪驅動”模式,讓新就業群體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參與者。
織密組織覆蓋網
面對新就業群體流動性強、組織松散的特點,振安區以“底數清、動態明、服務優”為目標,以黨建為引領,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
振安區依托“網格+”管理模式,由區委社會工作部牽頭,聯合市場監管、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通過“線上數據比對+線下實地走訪”,對全區8個鄉鎮(街道)的快遞員、外賣騎手、貨運司機等群體開展“地毯式”摸排,建立信息庫,并定期更新需求清單。
打造幸福棲息地
在東泰社區“暖心驛站”,外賣騎手們不僅能享受免費飲水、手機充電等基礎服務,還能參加“健康知識講座”,學習實用的健康防護知識。
振安區深入推進“關愛暖心、解憂舒心、惠民連心”行動,組織開展上門“聽民意、送關懷”系列活動,了解新就業群體困難幫扶、技能培訓、權益保障、工作環境等方面需求。
振安區在外賣企業與社區之間搭建平臺,解決外地外賣小哥租房問題;協調轄區免費開放4處如廁地,解決夜間如廁難問題;打造11家“小哥食堂”,為外賣員提供優惠套餐及等餐休憩桌椅,解決用餐、休息難題。
激活治理新動能
“您好,3號樓單元門口的路燈不亮了,晚上居民出行不方便。”快遞員小王在配送途中發現問題,隨手拍下照片反饋至社區聯絡群,不到半天,維修人員便到場修復。
如今,外賣小哥、快遞員、貨運司機都像小王一樣成為“民情觀察員”,發現樓道堆物、路面塌陷等安全隱患及時上報。今年以來,新就業群體已協助解決各類民生問題120余件,協助開展燃氣及消防宣傳活動10余場,覆蓋居民3000余人次。
振安區建立“屬地黨委+行業黨組織+新就業群體”聯動體系,充分發揮新就業群體“熟門熟路”優勢和“紅色探頭”作用,組建新就業群體志愿服務隊,開展“隨手拍”活動,引導新就業群體投入到社區民意收集、突發事件直報、轄區安全預警等活動中,成為社區治理的“流動哨兵”“移動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