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落腳點
福康社區的幸福藏在細節里:紅馬甲志愿者隨叫隨到,讓獨居老人安心;社區食堂飯菜香、價格實,老人吃得比家里都好;商鋪老板參與社區建設,幫修“愛心路”……大事小情有人管,處處透著煙火氣。
還沒到上班時間,鞍山市鐵東區山南街道福康社區的便民服務大廳已經熱鬧了起來——“劉師傅,3號樓姜阿姨家又沒電了,您辛苦跑一趟。”福康社區黨委書記馬鳳俠一邊在公示板上更新黨員志愿服務排班表,一邊朝著穿紅色馬甲的身影喊道。被喚作劉師傅的劉偉扛起工具包應聲而出,窗外的晨光映得他背上“義務維修”四個字格外亮眼。
多年來,福康社區充分發揮“大黨委”核心作用,創立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模式,為百姓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溫暖溫馨的服務。近日,記者走進了福康社區……
紅馬甲:
穿在身上的承諾
“咔嗒”一聲輕響,89歲的姜麗君老人家里一下子亮堂起來。看著劉偉額角的汗珠,老人顫巍巍地摸出毛巾:“孩子,快擦擦。”這身紅馬甲,讓獨居的她倍感欣慰和溫暖。
在福康社區,像劉偉這樣的紅馬甲共有287名,他們組成15支志愿服務隊,活躍在3992戶居民的生活里。
上午10點,“老奶奶義務清潔隊”在單元門口擦拭著宣傳欄,76歲的隊長許軍顯一邊干一邊說:“別看我們歲數大,擦得比年輕人都干凈!”不遠處,“勞模治安巡邏隊”的張師傅正幫快遞員指引樓棟位置,并囑咐道:“慢點跑,注意那個方向全是小朋友,別撞到了。”
“我就要在福康社區租房子,哪也不去!”85歲的孫艷阿姨一直住養老院,聽說福康社區的事跡后,特意約上三位老姊妹搬到這里。“昨天小李幫我取藥,今天小王陪我買菜,比親兒女還周到。”
煙火氣:
食堂里的答卷
中午12點,社區食堂飄出飯菜香。65歲的于金山老人端著一葷兩素的套餐,在靠窗的位置坐下。“馬書記,今天這熘肉段比我老伴做的還地道!”他朝著正在打飯窗口幫忙的馬鳳俠喊道。馬鳳俠笑著回應:“于大哥,您當年提的建議,我們可記著呢。”
2021年春節剛過,于金山老兩口找到馬鳳俠,“社區老人多,一日三餐可難壞我們了。”如今,這個300平方米的食堂每天要接待四五百人,最多時接待過700余人,老年人吃飯不再是難題。
“劉叔,今天的雜糧飯專門給您留的。”服務員小張把餐盤端到劉大爺面前,81歲的老人慢慢咀嚼著:“每天四葷八素換著樣來,吃得比家里還好。”
食堂隔壁的“鞍”心驛站里,幾位外賣小哥正用微波爐熱飯,桌上的應急藥箱、飲水機一應俱全。墻上的“六心”服務標牌旁,貼著騎手們的留言:“雨天借的傘已歸還。”“謝謝昨晚加熱的飯菜。”社區也給了他們家的感覺。
同心圓:
會議室里的共治
15點,社區會議室里正開著黨委會。“咱們商鋪門口的停車位得重新規劃下。”說話的是某餐飲企業的張經理,同時也是福康社區的兼職委員。誰能想到,這位當初對社區工作不了解的老板,如今能定期主動來開黨委會。
“多虧馬書記幫我們解決了員工醫保難題。”去年社區“大黨委”幫商戶代辦社保手續的事,讓張經理更支持社區工作了,現在他不僅參與出資修建小區的“愛心路”,還在端午節帶著員工給社區食堂送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