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落腳點
蓬萊社區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為了讓居民辦事方便、難題有解、心中溫暖,社區想了不少實在辦法:“全能崗”與“移動窗口”提升服務能力,“點單—接單”快速解決難題,精準服務讓社區滿滿溫情。

蓬萊社區網格員上門為居民楊奶奶辦理業務
在北票市城關街道蓬萊社區,居民們最近談論最多的,是辦事方便了、難題有人管了、心里更暖和了。
這變化,都是由蓬萊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許曉靜帶領團隊探索實踐的“提升服務能力+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精準度”的“3+”工作法帶來的。
提升服務能力——
兩個窗口讓服務升級
“以前辦兩件事,得跑兩個窗口排兩次隊,現在一個‘全能崗’全搞定,省心又省時!”在社區服務大廳,剛辦完醫保和老年證業務的張阿姨對“全能崗”贊不絕口。
許曉靜介紹,這是針對居民辦事“反復跑、多頭問”痛點推出的改革舉措:“我們打破‘一人一崗’限制,每天安排社工和工作人員組成‘全能崗’,一窗受理所有業務。”
為了讓“專科能手”成為“全科標兵”,社區將每周五定為“業務培訓日”,進行集中授課、骨干帶教、實操演練。“如今社區工作的效率提升了57%,居民等待時間縮短了40%,這就是改革的效果。”許曉靜翻著工作臺賬,語氣堅定。
服務不僅要“快”,更要“近”。針對老年人、行動不便群體的“跑腿累”“數字鴻溝”難題,許曉靜推動服務陣地前移,打造“移動窗口”進網格。一支由“社工專業指導+黨員志愿者補充”的流動服務隊,帶著便攜設備每日下沉網格。
這天,在雙鑫小區的楊奶奶家,網格員正幫助老人辦理業務,并耐心引導老人進行手機認證——“眨眨眼,張張嘴……好了,成功啦!”
像這樣的上門服務,社區已累計完成81人次。
創新服務手段——
“點單—接單”模式辦關鍵小事
在許曉靜辦公室的墻上,張貼著一張醒目的“關鍵小事”清單,上面列著代開證明、疏通下水道等15項居民生活中的高頻難題。社區創新推出“社區服務碼”,居民掃碼“點單”,志愿者按能力“接單”,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今年4月的一個傍晚,剛下班的趙先生沖進社區大廳,急得滿頭大汗:“我家廚房下水道堵死了,污水都冒出來了!明天還要出差,這可怎么辦?”
社區工作者立刻通過服務碼平臺緊急派單,維修志愿者李師傅接到任務,10分鐘就帶著工具趕到現場,不到一小時就解決了問題,服務價格還遠低于市場價格。趙先生說:“社區服務隊真是及時雨!響應快、價格公道,解了我燃眉之急!”
提高服務精準度——
溫情品牌讓社區暖意濃
“3+”工作法不僅提升了效能,更孕育出充滿溫情的社區品牌,讓居民享受“定制化”服務。
每月5日是蓬萊社區雷打不動的“助老服務日”,這天,社區工作者桓瑜帶著醫療志愿者上門,為獨居老人孫爺爺測量血壓,更新健康檔案,還幫他掛好了中心醫院的專家號,并約定下午把降壓藥送到家中。
推出“定制化”服務以來,社區已精準服務138人次。許曉靜還積極培育“銀發志愿者”隊伍,激發老年群體自治活力。
傳統節日也成為凝聚鄰里的紐帶。春節寫春聯、元宵節猜燈謎、端午制香囊、中秋送祝福……年均56場的“節日幸福圈”活動,讓居民在歡樂中傳承文化、增進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