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幼有善育、老有頤養”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也是政府的關切所在。今天,我們繼續以守護“朝夕美好”為主題,請社區書記分享關心呵護“一老一小”的具體做法與經驗。

采擷地:沈陽市
用愛編織“朝夕共融”的溫暖網
講述人:高云白
職務:沈陽市沈北新區正良街道晨興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我每天穿梭在社區里,總能捕捉到那些令人心頭一暖的畫面。清晨,陽光剛給民聲小廣場鋪上一層金輝,就能看到張奶奶帶著她負責“結對子”的兒童小亮(化名)在晨讀,小亮那股認真勁兒,眼睛瞪得像銅鈴,跟著張奶奶的節奏,朗讀聲音清脆又響亮。到了傍晚,余暉把漂流書屋染成暖橙色,大家會看到退休教師王叔給圍坐一圈的孩子們講奇妙冒險故事,孩子們個個聽得入迷,眼睛一眨不眨,小嘴張得老大,滿是對故事世界的向往。這些場景,都是我們社區“朝夕共融”治理模式開出的花、結出的果。
咱先說社區里的老人們。一開始我們搞“溫暖陪伴”項目,組織老人做手工、唱歌,可沒搞幾天,參與的人就越來越少。我帶著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一聊才知道,咱社區32%的老人都是“能人”,當過教師、技師,各有專長。于是,我們想出了“技能銀行”這個點子,鼓勵老人們用技能兌換服務。擅長編織的劉阿姨用手工換取上門理發服務,退休音樂教師趙大爺通過教唱歌獲得健康體檢……就這么著,200多位老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社區活動室從早到晚熱鬧得像集市,使用率一下子漲到92%。
再講講社區里的孩子們。雙職工家庭的“四點半難題”一直讓我們在意,孩子放學了,家長還在上班,孩子沒人管。我們趕緊整合轄區資源,打造“時光膠囊”計劃。社區活動室變身為課業輔導站,邀請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作業幫幫團”;轄區企業捐贈建立“夢想實驗室”,周末開展無人機駕駛等特色課程;還有“共享爺爺奶奶”項目,18位空巢老人和孩子們結成對子,既解決了孩子課后陪伴問題,又讓老人找到情感寄托。9歲的小雨(化名)在日記里寫:“李奶奶教我包餃子時,就像見到了天上的外婆。”那一刻,我知道這項目成了!
在解決“一老一小”基礎需求時,高齡老人的吃飯問題我們也沒落下。和創客公社共建的“馨月餐廳”社區食堂,給低保家庭免費供餐,給高齡老人打折扣,還推出“愛心餐券”。孩子們參加社區的志愿服務,像打掃衛生、給孤寡老人送水果,就能拿到餐券,然后兌換成愛心餐,送給結對的爺爺奶奶。83歲的秦伯伯是位空巢老人,以前吃飯總是隨便對付一口,現在每天都能在食堂吃上熱乎的,那天在食堂他吃著鲅魚餡餃子告訴我,這食堂讓他心里暖和。
如今,走進晨興社區,總能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和朝氣蓬勃的孩子坐在漂流書屋,一起沉浸在書的世界。活動室里,歌聲此起彼伏,《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悠揚和《孤勇者》的激昂交織在一起。這一幅幅溫馨畫面,都是我們用真心換來的。未來,我們會繼續完善“技能銀行”互助體系,讓社區的每一個清晨和黃昏都寫滿愛的故事,讓“朝夕共融”的溫暖,一直延續下去。

采擷地:錦州市
“3+2”服務模式成就“朝夕美好”
講述人:戴淼
職務:錦州市凌河區北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幼有善育、老有頤養”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也是政府的關切所在。我們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創新服務方式,依托“湖映平安 祥和北山”特色黨建品牌,積極探索并構建了獨具特色的“3+2”服務模式,將關愛行動推向新的高度。
我們建立“3”個平臺,全力守護老人幸福晚年。“微醫療”平臺的打造,為老人們提供健康關懷,聯合社區附近的醫療資源,每月至少開展3次基礎健康服務、1次專家義診,醫護人員上門服務,提供日常健康監測,并建立專屬健康檔案,跟蹤病情,著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微場地”的搭建,成為了老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規劃棋牌室、書畫室、舞蹈室等功能區域,老人們可以參加書法繪畫班、太極拳隊、京劇票友會等各種興趣小組,不僅豐富了老人們的業余生活,還讓他們結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強了歸屬感和幸福感。“微團隊”志愿者則為老人們提供生活協助,他們上門幫助孤寡老人打掃房間、整理物品,協助繳費、代購生活物品等,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懷。
我們聚焦“2”類關懷,為少兒成長“兜底”。打造公益課堂,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志愿者開展為期3周的功課輔導,幫助孩子鞏固知識;每月舉辦2次趣味活動,通過科普講座、繪畫比賽、閱讀分享會等,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制定兒童心理關懷機制,借助“微醫療”平臺,邀請心理咨詢師每季度舉辦2次親子活動,通過舉辦親子互動活動、心理輔導講座等形式,幫助孩子們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壓力和困惑。同時,也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促進家庭和諧關系的建立。
為給“一老一小”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與資源支撐,我們通過整合社區資源,構建詳細的“一老一小”信息臺賬,以黨建為紐帶,將各個“微平臺”串聯起來,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參與,凝聚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形成社區治理共同體,不斷探索關愛守護新模式,做好群眾的貼心人,讓夕陽更美、朝陽更紅,共建幸福社區。

采擷地:葫蘆島市
聚焦老有所養,托舉幸福夕陽紅
講述人:宋春雪
職務:葫蘆島市龍港區濱海街道商務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老有所養”不僅是老年人的期盼,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為解決好轄區老年人吃飽吃好這一“關鍵小事”,龍港區濱海街道商務區社區依托社區食堂,整合轄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健康的就餐服務,同時在微信網格群每日更新菜譜,老人可以通過微信網格群進行線上訂餐,網格員及志愿者上門配送,形成“養老助餐網格”服務,解決老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
現在社區食堂供餐已經不是社區長者食堂的唯一功能,社區長者食堂跳出“框架”、打破常規,開啟了一場全新的“自我革命”,充分協調資源要素,實現“食堂+文化”“食堂+醫療”“食堂+健康”等領域融合式發展。
例如今年元宵節,我們社區食堂舉辦了賀元宵活動,寫“福”字、書畫展示、猜燈謎、送元宵。住在附近的楊大爺是第一個吃上元宵的,他高興地給元宵拍了一張照片發給朋友們:“看,家門口就有元宵吃”;69歲的張阿姨說:“食堂活動多、福利好,變成我們老姐妹幾個的聚集地了。”
再例如我們成立的社區食堂公益看診臺,定期邀請來自合作醫院、衛生服務站的專家坐鎮義診,為居民把脈、測量血壓血糖等,同步開具健康處方。居民常叔是義診參與者之一,自家就有測量血壓的設備,但他還是愛到食堂里參加義診,“這里是個食堂,一看完診,就能按照醫生的食補建議在邊上吃飯,非常方便。”現在很多居民的口頭禪由“到社區去活動碰頭”改為了“沒事上食堂去熱鬧一下”。
我們正在不斷挖掘社區長者食堂的潛能。未來我們還要增加微日托、微看護等老年服務,讓它更像一個老年人的休息站、交友的會客廳。越來越“高能”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相親相熟、就近就便,可感、可知、可得。一邊吃飯一邊融入社群,在社區長者食堂也能喝一杯香茶、讀書看報、參加活動、手工編織、組織沙龍、運動健身……社區長者食堂不只是老年人的“大飯堂”,更讓商務區社區的老人養老生活有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