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雁飛,自2019年4月任營口市西市區漁市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以來,始終工作在人民調解第一線。今年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
漁市街道域內皆是老舊小區和單體樓,基礎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位,居民年齡結構偏大,非戶籍居民占比高,衍生諸多不易調和的群眾訴求和矛盾。這些“老大難”,往往因老而難、愈老愈難。破解“老大難”,需要超凡的決心和耐心,但是史雁飛堅信:“先通情再達理,冰凍了三尺,就慢慢融化它!”
一切從零開始,從最基礎的業務法條一點點學起,史雁飛在一件件小矛盾、小糾紛中不斷積累,用百分的耐心、千分的真誠、滿腔的熱情為轄區百姓化解了種種煩心事。3年多來,史雁飛帶領轄區各級調委會開展矛盾糾紛排查百余次,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87件,調解成功率98%以上。
給矛盾開“情理法”藥方
針對轄區內很多老住宅都已“年過三十”,“跑冒滴漏”成了通病,2.33萬居民中非戶籍居民約占四分之一,此處成為外來低收入群體的落腳點,諸如“樓道存廢品,老鄰居能包涵,新租客不干了”的糾紛時有發生,類型多樣,解決難度大。“硬碰硬”“和稀泥”顯然行不通,需要用情、說理、講法,讓矛盾方回歸平和理性,在依法、依規、公平的軌道上妥善解決問題。
下水道堵塞一樓遭殃,自己承擔費用和損失覺得冤枉,找樓上均攤人家不買賬,咋辦?私自關閉上水閥激化了矛盾,幾家鬧紅了臉。史雁飛與兩名同事到達現場,查看一樓居民東某家中損毀的地板、家具和衣物,經多方了解得知之前下水頻繁堵塞,均是東某出錢雇人疏通的實情,面臨“東某索賠10000元,樓上4家只愿出5000元”的爭執,在安撫情緒之后,闡釋“走司法程序耗時較長,在用水問題上選擇繼續調解更合時宜”獲得認可。最終,以樓上鄰居賠償8000元調解成功,雙方均無異議。史雁飛還不忘叮囑樓上住戶加強自律,避免下水頻繁堵塞,從糾紛發生到恢復用水,半天時間解決,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矛盾雙方由對立轉向融洽。
把實事辦進老人心里
漁市街道下轄的5個社區老齡化程度均逐年加深,史雁飛對老年人相關的矛盾糾紛尤為關注。年屆八旬的張某抗癌多年,和未婚無業的30多歲孩子同住。去年老伴因病離世后,張某一人的退休金無力支撐用藥和生活支出,張某另外的一子一女因父親對弟弟過分溺愛,積怨已久,不愿承擔贍養義務,張某到調委會傾訴困難,尋求幫助。從子女拒不見面,到“你也給評評理”的共情,到最后豁然開朗,并履行相關照料義務,史雁飛用真心打造出一座感情的橋,順應了期待、消弭了抵觸,幫老人排憂解難安享幸福晚年。
網絡摸排“治未病”
人在基層,更要一沉到底。史雁飛在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街道和社區人民調解組織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熟悉社情民意的優勢,多走訪、廣排查,強化調解網絡。漁市街道強化“1+5+N”網絡配置,即“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5個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網格員、評理說事員、老黨員、志愿者等”,以商戶、市場、廣場、小區為重點,定期全面摸排,強化源頭預防,不等矛盾“找上門”,建立民情臺賬,對于無法及時解答的問題均記錄在冊,集中力量迅速介入,將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
多元化解“治未病”,?史雁飛致力于推進人民調解組織與綜治、民政、城建、派出所等部門加強聯系、密切協作,凝聚工作合力,努力營造“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和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