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帶行李自帶碗,書生掛職到鄉間,田間地頭察實情,因地制宜謀發展。”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臺吉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鑒輝用真心與熱心,贏得了父老鄉親的尊重和信賴,腳踏實地踐行一位黨員干部的初心與使命。
劉鑒輝(中)帶臺吉村黨員重溫入黨誓詞
“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村民對脫貧奔小康沒有信心……”談起2018年3月初到村里時的感受,省司法廳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科員、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臺吉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鑒輝這樣對記者說。
他帶領村民們在平靜的臺吉村搞出了大名堂:建成了通往鄉鎮的硬化路,所有危房全都煥然一新,村集體有了自己的經濟來源,村兩委各項工作成績均在當地名列前茅。老鄉們親切地稱他為“小劉書記”。
規劃陣地 從黨建開始抓
劉鑒輝任臺吉村駐村“第一書記”后,心中已規劃出了一套脫貧攻堅方案。
“首先重新修繕黨建活動室,建起黨建工作的陣地,從黨員入手、從思想入手,強化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劉鑒輝說,“村里的大事小情黨員要先知曉、能發聲、作表率。”通過一年多的努力,他把臺吉村村兩委打造成全鎮公認的和諧班子。他說:“把黨建工作做出溫度,拉近了我這個‘外來戶’與大家的距離,是我開展工作的一大法寶。”
隨后,劉鑒輝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牽頭起草了“引入新零售模式 建設綠色食品公園”三年強村計劃。
開拓市場 盤活現有資源
怎樣讓農民不出家門就能把農產品推向市場,劉鑒輝踢出了“頭三腳”。“第一腳”是抓市場,“他手把手教我們如何使用手機APP,把小米、燒酒、地瓜等農產品拍照上架,通過網絡為農產品打開新銷路。”村民對記者說,“去年年底,全村銷售小米4000余斤、樹莓酒200余箱,貨品總價6萬余元。”
“第二腳”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劉鑒輝邀請多位專家來村指導,試種3個品種的高產玉米,引進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木耳、雞腿菇等食用菌養殖技術。
“第三腳”是探索土地流轉。“2018年4月,我引入社會資金10萬元,推廣農家肥、純人工古法種植的綠色小米;架設網絡攝像機12臺,開發土地認養項目,認養人通過手機即可監督春種秋收的全過程。該項目被鎮政府列入‘小米品牌提升計劃’,首批試種綠色小米20畝,2020年耕種面積將達500畝。”劉鑒輝說。
劉鑒輝認為,廣袤的耕地是臺吉村最靠得住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打好調結構、促就業這張牌,真正帶領大家脫貧共奔小康。今年4月,他主持村兩委會議,拿150畝村集體土地入股,競爭香菇種植示范園項目,以節省企業前期投入成本吸引項目落地。
今年7月, 經阜蒙縣政府辦公會議通過,香菇種植示范園落戶臺吉村,出資企業與縣扶貧開發局共投資建設溫室大棚100棟,臺吉村投入土地150畝,修建溫室大棚50棟,形成了“企業+村集體+村戶”的良性合作模式。
多元扶貧 扶智+“認親式”
劉鑒輝告訴記者,在省司法廳黨組的大力支持下,他協調省司法廳機關各處室與臺吉村的貧困戶建立了一對一的“認親式”扶貧,全廳黨員干部與全村父老鄉親結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誼。
“我真感謝小劉書記,在他的幫助下,我發揮自己的特長,干起了代養牲畜的活兒,日子漸漸開始有了起色。”村民孫術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