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丹東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組組長李丹
42歲,中等身材、齊眉短發,面帶嚴肅、氣質沉穩,這就是丹東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組組長李丹。從檢14年,她的崗位從區檢察院科員、公訴科副科長、科長、反貪局局長、副檢察長到市檢察院的預防處副處長、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副處長,今年1月又任公益訴訟組組長。一路佳績,一身榮光,榮獲4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2011年還被評為遼寧省“十佳女檢察官”“三八紅旗手”……
榮譽背后,幾多汗水
當年,雖然父親是法官,但李丹考大學時竟然選了英語專業,畢業后她到一所小學當了兩年班主任、5年大隊輔導員,活脫脫一個孩子王。但她法律情結還在,業余自考了遼寧大學法律專業本科。恰巧2004年振興區人民檢察院招人,她試著一考,就脫穎而出。
新入職時在公訴科,工作量大,可她底子薄,咋辦?學!可當時她的孩子不到2歲,丈夫因工作長期在外。工作得做、家庭要管、學習只能擠時間,每天下班后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雷打不動保證學習3個小時。看完書后想美美地睡一覺,但孩子患小兒濕疹,到了晚上格外癢,特別是下半夜孩子不停地撓,不停地嚷嚷:“媽媽我癢。”她只能強忍著困倦安撫孩子,經常是剛合上書本想睡,孩子就撓起來了,她就閉著眼睛一邊幫孩子撓,一邊哄他睡。孩子睡著了,天也快亮了。如此這般,她熬了幾年,理論基礎夯實了,還通過了司法考試。她還向實踐學、向業務素質好的同事學,將每一次提審、匯報案情、出庭支持公訴都作為鍛煉提高的機會,逐漸熟悉了業務。
在公訴部門6年,她共辦理各類審查起訴案件439件697人,追訴漏犯32人,追加犯罪事實19起,所起訴的案件均獲有罪判決,且所辦案件無一錯案、無一上訪、無一超審限。
不枉不縱,公正執法
有一年,她承辦了一起故意傷害案。當時,卷宗證據比較簡單,兩名嫌疑人均認罪,犯罪事實似乎非常清楚。但提審時,她發現嫌疑人董某在回答具體砍了幾個人、砍在什么部位時,與被害人的陳述、鑒定結論有多處矛盾。她意識到,此案很可能另有隱情。她一面建議公安機關補充相關證據,一面對董某進行教育,講明替他人頂罪是一種妨害司法的行為,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最終董某道出實情:當晚持刀砍人的是陳某。但陳某拒不承認。為此,她全面審閱案卷材料,對每一份證據都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鑒別,在陳某零口供的情況下,對其刑拘、逮捕。法庭審理時,陳某仍拒不認罪,但當進行到舉證階段時,面對一份又一份有力的指控證據,他終于低下了頭,在最后陳述階段供認了自己的罪行,并積極賠償了被害人。
2011年,擔任反貪局局長的李丹查辦某單位貪污案。不想一開始案件就陷入僵局,該單位負責人王某對犯罪事實矢口否認,審訊重點向會計趙某轉移,但趙某作為女性,很多男偵查員無法體會到女性在面對變故時的復雜心情,審訊進展不大。于是,身為女性的李丹接過了這一難題。面對趙某,她嚴密的談話邏輯,站在趙某角度對整個事情的合理分析,對趙某處境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很快瓦解了趙某的心理防線。最后,趙某不僅將與王某共同貪污20余萬元的犯罪事實供述出來,而且向檢察機關自首,主動交代自己挪用公款80萬元的犯罪事實。后來,他們又順藤摸瓜,發現了新的犯罪線索。經過近一個月的奮戰,這個系列案件共立案2件5人,涉嫌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國有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4個罪名,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00多萬元。
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李丹擔任振興區檢察院副檢察長主管公訴業務3年期間,共提出抗訴案件13件,均已改判,其中邢某強迫賣淫案,由原判刑期的五年半,改判為十年,收到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該案例被省檢察院作為典型案例轉發。
心系百姓,甘于奉獻
面對罪犯,她敢打敢拼,讓這些國家蛀蟲在檢察院這把正義之劍前低下頭。面對人民,她樂于奉獻,心系一方百姓疾苦。
有一年,離春節不到一個月,某村民舉報村干部集體貪污,院領導要求節前拿下這個案件。可從對村賬務的審計到對村委班子成員的逐一詢問,毫無突破。有的同事打起了退堂鼓,認為可能是因村民內部矛盾引發的惡意舉報。當時,李丹剛擔任反貪偵查科科長,這無疑是一次挑戰。她一面打氣,一面帶大家反復核對賬目,利用排除法,最終把焦點集中在村民自有墓地對外出賣上。但要搞清這個問題困難重重,需要對每一個墓穴下葬時間及喪葬費用做到了如指掌。于是,她帶領同事一面在鋪著白雪的墓地一個一個數墳頭,記下墓主名字和下葬時間;一面找到死者家屬,詢問買墓穴費用。就這樣,他們數了幾百個墳頭,詢問了存在疑點的所有證人,終于確定了該村委班子利用出售墓地費用不入賬合伙貪污村集體公款10余萬元的事實。
還有一次,李丹帶隊走訪,回程途中發現一片農田邊的水溝里的水被污染,變成了粉色。這樣的水如果漫過堤壩,肯定會對水稻秧苗造成危害,必然引發矛盾和沖突。她們順著水流的方向尋找,發現是由某制衣廠排放的染色劑造成的。于是,她馬上與辦事處綜治人員取得聯系,反映情況,后經辦事處聯系該廠處置。幾天后,水溝里的水恢復了正常,她取樣到環保局檢測,指標正常。而那片水田的農民自始至終也不知道自己的水田曾遭受威脅,更不知道這威脅是被一個素未謀面的檢察官悄無聲息化解的。
如今,她又走上公益訴訟崗位。我們期待,她在新的崗位上有新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