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峰
記得去年剛入冬時,我帶領志愿者走進李奶奶那間有些清冷的平房,寒意似乎比外面更濃。80多歲的她,獨自生活。細聊之下才知道,老人腿腳不利索,自己生火做飯成了大難題,常常是饅頭咸菜湊合一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奶奶,今天咱們不吃咸菜了,給您包餃子!”我立刻聯系了區志愿服務聯合會,很快,志愿者們帶著新鮮的食材來到李奶奶家。當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李奶奶夾起一個,咬了一口,細細地嚼著,連聲說:“香,真香!”那滿足的笑容,像冬日里的一縷陽光,瞬間驅散了屋內的寒意。自那以后,“為困難老人包餃子”成了我們服務清單上的固定選項。
走訪張大爺家,則是一場“攻堅戰”。老人院子里的雜草快有半人高,破舊的鐵門歪斜著,關都關不嚴實。第二天,我組織志愿者來到張大爺家中清理了雜草、修好了大門。當煥然一新的小院和結實的大門呈現在眼前時,張大爺嘴里念叨著:“好,真好!大門終于能關上了。”那扇修好的門,不僅守護了他的安全,也悄然打開了他緊閉的心門。解決這些“眼前難”,正是群眾最需要的“及時雨”。
在“民心賬本”里,王奶奶的名字后面記著一個特殊的“心愿”——體檢。王奶奶是低保戶,身體一直不太好,但是她沒有錢去醫院檢查。“王奶奶,錢的事兒您別操心,我們陪著您去醫院!”我聯系了愛心醫院減免了體檢費用。我們一路陪著她掛號、排隊、做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好在沒有大問題。回來的路上,王奶奶一直拉著我的手,聲音哽咽:“謝謝你們啊,這些孩子真好。要不是你們,我這把老骨頭真不知道啥樣了……”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踏實。
走訪中,我們還發現柳爺爺家的一個“大問題”——沒有冰箱。我迅速行動,通過鏈接社會愛心資源,很快為柳爺爺送來了一臺嶄新的冰箱。當冰箱通上電,發出平穩的運行聲時,柳爺爺圍著冰箱轉了好幾圈,像個孩子似的開心,不停地說:“這下好了,這下好了!能凍點餃子了。”這臺冰箱,儲存的不僅是食物,更是一個獨居老人對生活的安心和希望。
作為區委社會工作部的一員,我深知,走訪入戶,腳步要“沉下去”,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訴求;排憂解難,心思要“貼上去”,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路徑。未來,我將繼續帶著這本“民心賬本”和廣大志愿者們一道,深耕這片為民服務的沃土,把黨的溫暖送到更多需要關愛的老人心坎上,讓“民情筆記”里記錄的故事,永遠充滿溫暖的底色和幸福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