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市生態環境局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遼寧大學團隊用4個月時間共布設20臺紅外相機監測設備。
● 2023年秋季,法庫縣巴爾虎山首次發現野生梅花鹿活動蹤跡。
● 至今共捕捉到71次梅花鹿活動。
● 目前估測種群數量在50—60只左右,且包含多個幼仔。
● 紅外相機鏡頭還記錄下豹貓、狍子、猞猁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蒙古兔、北松鼠、東北刺猬等野生動物的蹤跡。
紅外相機鏡頭下梅花鹿的身影
梅花鹿幼仔覓食畫面
天色漸暗,法庫縣巴爾虎山的暮色逐漸暈染開來,一只身形矯健的梅花鹿從樹后探出頭,身上的“梅花”紋路若隱若現。它警惕地望了望四周,然后低下頭啃食著地上的落葉,它的身后,兩只幼鹿蹣跚著跟上……
這是2023年沈陽市生態環境局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后,巴爾虎山首次發現野生梅花鹿活動蹤跡。紅外相機記錄下成年鹿帶領幼仔覓食、飲水的畫面,這也是該物種在我省多年未見的珍貴影像。
此次調查,遼寧大學團隊共用4個月布設20臺紅外相機監測設備,至今共捕捉到71次梅花鹿活動。
專家表示,梅花鹿對生態環境要求極其苛刻,野生梅花鹿的出現,成為了沈陽生態畫卷中最動人的篇章。
紅外相機鏡頭下的驚喜
巴爾虎山距沈陽市區90公里,重巒疊嶂間溪水潺潺,森林覆蓋率高達95%。2023年10月17日,遼寧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東來帶領團隊在此布設20臺紅外相機,首次在法庫境內的巴爾虎山捕捉到野生梅花鹿影像。
“盡管當時的畫面有些模糊,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梅花鹿。”7月22日,李東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道,當時的驚喜難以言表。要知道,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極度瀕危的物種,野生梅花鹿對環境極其挑剔,對棲息地的植被密度、水源純凈度要求非常苛刻,已在沈陽“消失”多年。
野生梅花鹿群在此地繁衍生息
這是偶然出現的個體,還是穩定存在的種群?李東來帶領團隊在原有基礎上又增設了紅外相機,持續追蹤。在隨后的一年里,團隊通過7臺相機累計捕捉到71次梅花鹿活動影像,成年鹿在林間悠閑覓食,幼鹿在雪地里蹣跚學步,靈動的身影被鏡頭一一記錄。更令人振奮的是,畫面中多次出現成年鹿帶領幼鹿的場景,清晰證明了此地梅花鹿的自然繁殖。
除了紅外相機的持續監測,李東來還帶領團隊上山,對梅花鹿的糞便、活動痕跡進行記錄追蹤。“梅花鹿警惕性特別高,我們上山尋蹤近20次,只是偶爾感覺到林間有動靜,但一次也未撞見過。”
綜合所有監測數據和分析,李東來團隊得出結論:巴爾虎山的梅花鹿在自然保護地內建立了穩定繁殖的野生種群,可以認為是野生狀態。“它們真的在這里安家了。”李東來教授指著實驗室里清晰的鹿群影像說道,畫面中甚至能看到鹿角雄偉、疑似“鹿王”的個體。目前估測種群數量在50—60只左右,且包含多個幼仔,顯示出生機勃勃的狀態。
更令人驚喜的是,紅外鏡頭還記錄下豹貓、狍子、猞猁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還有蒙古兔、北松鼠、東北刺猬等動物的蹤跡,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圖景徐徐展開。
“珍稀動物的集中出現是好信號,但保護不能松懈。野生種群要長期存活,得靠完整的生態鏈。”李東來表示,未來要重點守護棲息地完整性,緩解城市化帶來的生態環境碎片化問題,同時建立動態監測網絡嚴防盜獵。“或許用不了幾年,我們就能在沈陽更多的山林里聽見‘呦呦鹿鳴’。”
從“安家”到“長居”守護不會停步
自2023年起,沈陽市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調查團隊行程近7.6萬公里,拍攝照片10萬余張,收集標本(樣本)1500余份,共記錄生物種類3028種,基本摸清了全市各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基礎情況。
“這場行動堪稱一次‘生態大普查’。”沈陽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工作人員王寧表示,本次調查首次建立了沈陽市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首次建立了沈陽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庫、影像庫,實現了對沈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空間化、數字化、動態化管理。
王寧強調,本底調查的完成并非終點,而是更精準、更有效保護行動的起點。“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動態監測評估、科研支撐、數據開放共享等方向全面推進保護工作,推動生物多樣性成果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紅利,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